崇明湿地
Chongming Wetland
崇明岛的形成与演变
2022-06-08
        崇明岛,是长江三角洲东端长江口处的冲积岛屿,也是中国第三大岛屿,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,中国最大的沙岛,成陆历史有1300多年,被誉为“长江门户、东海瀛洲”。崇明岛是 1300 多年来长江入海泥沙在河口逐渐堆积形成的产物。实际上,现今崇明岛上的陆地都是来自对海岸湿地的围垦。仅上世纪50 年代以来围垦的土地就占崇明岛面积的一半以上。
        由于水动力条件复杂,历史时期洲滩游移不定,导致崇明县城经历过五迁六建过程。公元618-626年(唐武德年间),在东布洲(今吕四一带)南面水域出现了两个沙洲,称为东沙和西沙,相距约70里,这是崇明岛的前身;公元696年开始有人在岛上居主。公元937年(五代时期)在西沙设崇明镇。公元1025年(宋天圣三年)在东沙西北淤涨出姚浏沙。公元1101年(宋建中靖国元年),在姚浏沙西北涨出三沙。公元1277年 ,设崇明州和建州城,此后又涨出营前沙等10余个沙洲,由于涨落潮主流摆荡,沙洲涨坍迁移频繁。至公元1352年(元至正十二年), 崇明州署受冲蚀北迁7.5km,元末明初东沙、西沙坍失,东三沙和姚浏沙相连,并呈现南坍北涨的趋势。公元1420年(明永乐十八年)至1588年(明万历十六年)因江岸坍塌,县城曾三度北迁。1522年1722年 (明嘉靖初年至清康熙末年),其时长江口主泓由北支入海,姚浏沙、三沙、西沙、陈恩沙、樊濂沙等相继坍没,平洋沙三先涨后坍,并与崇明城桥镇一带的长沙等诸沙相连成岛。因此,崇明岛雏形的形成年代,应从明万历十一年(1583年)定岛成陆至清顺治康熙年间 (1644-1722年) 30多个沙洲出露相连为标志时间段。
        18世纪中叶,长江主泓由北支改迁为南支主槽,崇明岛呈现南坍北涨态势。1894年(清光绪二十年)开始筑坝护岸,加固海塘,才初步遏止了南岸的坍势,与此同时,崇明岛东端及西端分别淤涨,至20世纪初,崇明岛西端老鼠沙(老白茆沙)、北沿开沙、新安沙、合隆沙、百万沙、永隆沙等沙洲相继出现。

明洪武崇明县地图

明正德崇明沙洲图

明万历四十五年(1617)崇明地图

 

清初崇明县图

清光绪崇明县图